搜索
查看: 7221|回复: 0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让“香龙”又“舞”起来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10

组织活动:33

发表于 2012-6-3 02: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摄  陶彩忠/黄丽红  桂林日报迅

    在平乐县大发瑶族乡,许多中小学生都会到学校举办的香龙舞兴趣班学习。锣鼓一敲,香火流萤,金龙飞舞,香龙舞这项已流传数百年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在瑶乡校园扎根并传授给后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香龙舞被专家学者称为“东方吉普赛人”失传多年的“精灵之舞”,它在大发瑶乡重新面世,并且登上了区、市文艺舞台的“大雅之堂”,走进了广西电视台和央视等知名媒体,这一切,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被当地瑶民尊称为“老主席”的陶振喜。
    大发瑶族乡是平乐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境内拥有瑶族人口9000多人。“过山瑶”是其中的一支,在很长的时间里过着“吃了这山走那山”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被许多民族学专家称为“东方吉普赛人”。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语言、饮食和歌舞。香龙舞就是“过山瑶”文化的一枝奇葩。
    香龙舞,其实就是用稻草结成的“龙”,在龙身上插上烧燃的香,耍香龙的人们依照特定的动作和步伐把它舞动起来。每逢新春佳节或盘王节等重大节日,在祭场上表演或者逐家逐户地给瑶民拜年,以此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祈请龙王的恩惠,祝福瑶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舞蹈动作苍劲朴实,步伐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等为主,舞龙人按特定步伐随唢呐和锣鼓的节奏舞动香龙。由于香龙舞往往是在晚间进行,整个龙香火点点,舞动起来时,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飞腾,又恰似一个美丽的精灵在道道弧光中跳动闪现,给人以庄重而美丽的震撼。这种具有民间艺术特色,又有一定神话色彩的舞蹈,颇受当地瑶胞的喜爱。
    今年57岁的陶振喜,曾任过大发瑶族乡副乡长、人大副主席,10年前从这个岗位退下来了。因为他一直致力于瑶族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在瑶乡人缘好、德望重,大家都叫他“老主席”。
    陶振喜是土生土长的大发瑶族乡四冲骆口自然村人,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瑶族文化的良好熏陶。
    “小时候一听到锣鼓响,连饭都不想吃了,一心想去舞龙。”陶振喜从小就对香龙舞情有独钟。还是七八岁的小不点的时候,他就看老辈们做香龙、耍香龙,经常跟着香龙舞的尾巴转,尤其爱缠着九叔公讲香龙舞的故事,九叔公就把香龙舞的传说告诉了他。
    很久以前,瑶族的祖先住在一座非常干旱的大山里。这位祖先家里有三个儿子,一年四季靠打柴为生,家中相当贫穷。有一年除夕夜,他仍和往常一样上山打柴,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天色顿时变得黑暗,他看不清路,一不小心从山上滚到山脚,昏迷不醒。山脚下有一座庙,东海龙王正好赴宴回家,看见一个人昏倒在那里,便上前把一粒丹药给他服下,这样他才慢慢地苏醒过来。三个儿子见父亲天黑还没有回来,连夜拿着火把出去寻找,找遍了整个山头都没有找到。三兄弟回家入睡后,有一个自称山神的人托梦给他们,说龙王在山脚的庙里救了他们的父亲,叫他们快去把父亲背回来。依照山神的话,三兄弟在庙里找到了他们的父亲。
    为了感恩,三兄弟经常烧香感谢龙王对他们父亲的救命之恩,并用稻草编了一条龙,在上面插上点燃的香。每逢新春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三兄弟舞着香龙到各家各户去“拜年”,用龙王的恩惠祝福村民们新年吉祥如意,合家欢乐。从此,瑶胞们就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庆祝丰年,感激上苍。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流传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和香龙舞一直伴随着陶振喜成长,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瑶乡的香龙舞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2001年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时候,工作稍稍轻松一些了,他终于可以着手实现他的梦想。
    然而,这时,村里老一辈舞龙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大多数年轻人不会也不屑于香龙舞,节日里人们舞香龙的习俗已慢慢消失,村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少。
    看到这种状况,陶振喜很是痛心和着急。他觉得再不着急把香龙舞的技艺传授下去,香龙舞就会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境遇。他回到村里,召开村民群众大会,研究重新组建四冲村香龙舞队的事情。群众大会同意后,他马上投入到香龙舞队的组建之中。筹经费,买服装、乐器,编香龙,组织村里一帮热爱香龙舞的年轻人排练,邀请村里香龙舞年龄最长的九叔公当教练,他自己担任香龙舞队的领队。队民们白天做农活,晚上排练,常常排练到第二天凌晨。他白天回乡政府上班,下班后就赶好几公里的路到村里排练。这一练,就是整整一个冬天。
    2006年春节,新组建的香龙舞队终于可以面世了。陶振喜率领他的香龙舞队按照传统习俗,从初一到十五在全村整整闹了一个春节,村民们看着多年不见的香龙舞又回来了,乐不可支。陶振喜和他的香龙舞终于“一炮打红”。后来,陶振喜又大胆创新,把香龙舞从清一色的男队,发展为男女队演出,队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
    当时,平乐县桂江旅游开始悄然兴起,位于桂江河畔的大发瑶乡被县里定位为“民族风情游景区”。乡政府在老政府大院设立了“瑶家风情表演小区”,任命陶振喜协管全乡的文化旅游工作。于是,陶振喜策划组织了瑶家迎宾歌、篝火舞、长鼓舞、竹杠舞、香龙舞等一系列观赏性、参与性强的瑶家风情表演节目。其中,把香龙舞当作整个瑶家风情节目的重头戏来进行包装,受到了外地游客的欢迎。从此,香龙舞这个瑶家风情“精灵”便开始走出大山,走向民俗文化的表演舞台。
    2007年10月,这支香龙舞表演队荣获桂林市第28届“漓江之声”民间艺术表演二等奖;2008年,香龙舞搬上了桂林“百姓大舞台”;2008年7月,香龙舞在央视一套播出,成为反映平乐瑶族民俗风情艺术专题片“瑶乡情”的点睛节目;2010年,香龙舞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几年人家对香龙舞的关注度高了起来,但要想把香龙舞传承下去还是很困难。”陶振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渐渐老去,由于后继无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地消失,让人很是心痛。陶振喜感受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和压力。今年召开的乡人大会上,作为乡人大代表的他,向大会提交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议案,引起了乡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最后,经县、乡政府批准,“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大发瑶族乡“民族文化统战基地”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
    今年4月中旬,“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兴趣班终于在乡中心小学和乡民族中学开班了。兴趣班总人数达68人,学习内容有香龙舞、长鼓舞、大象拔河、顶竹杠等民族风情项目。
    “老马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香龙舞的成功保护和传承,让陶振喜精神振奋。现如今,年近六旬的陶振喜又集中精力,投身到瑶族文化《盘王神舞》《盘王舞》《长鼓舞》《挖地歌》的挖掘、保护、传承中。


96501338600165562.jpg

(资料图片)在全县民俗文化会展演中陶振喜率领“香龙舞表演队” 做表演


81581338600165577.jpg

▲学校教兴趣班的学生向陶振喜请教扎草龙。
24.8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